作者: 来源: 菏泽日报 发表时间: 2023-04-05 10:51
宗庙村是单县东城街道的一个古村落,历史悠久,文化底蕴深厚。《宗氏族谱》记载,明洪武年间,申姓氏族由金乡县最早迁入建村,接着宗姓人家跟进落户。因宗姓氏族繁衍较快,人丁兴旺,且建有宗氏家祠,故改村名为宗庙。宗姓家祠于乾隆三十年重修,道光二十七年再次重修,毁于“文革”时期。
旧时,宗庙村有“点主”的风俗,凡是长辈去世,后代子孙要设立牌位以表敬重之意、纪念之情,直到20世纪60年代末,此风俗才逐渐消失。设立牌位要“点主”,“点主官”须有身份的人担任,一般是秀才。新中国成立后,没有秀才了,人们就请秀才的子孙“点主”。
朱朝宸是清末的秀才,是宗庙村“点主”的不二人选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,其子朱东岑经常被乡亲们邀请“点主”,也是宗庙村最后一个“点主官”。
今年73岁的朱问哲是朱东岑的孙子,小时候常常跟随爷爷“点主”,对这一风俗记忆犹新。
朱问哲回忆说,当年爷爷朱东岑受邀来到一户办丧事的人家,但见院内堂屋门前搭起了灵棚,棚下桌子上摆着供品,点燃香烛,焚烧纸钱,两旁跪满了孝子,时不时地有亲朋进棚吊唁。
“大佬知”将朱东岑迎到棚前,面对灵棚,大声长呼:“有请点主官,点主啦!”顿时,众孝子齐身俯首,号啕大哭。此刻,朱东岑身着长马褂,郑重肃穆,面南仰望天空,躬身施礼,随后在两个同龄人的陪同下,稳重地走到棚内,站立片刻,朝着灵桌鞠躬。礼毕,左首者躬身双手恭敬地递上一支粗大的毛笔,右首者躬身双手敬重地捧上一件墨黑的砚台。朱东岑挽上长袖,接着毛笔,在砚台上抹了又抹,饱蘸红色颜料朱砂。是时,披麻戴孝的逝者长子(或长子长孙)手捧一只长形木板,即书写文字的牌位,侧体躬身擎上,恭敬迎候朱东岑“点主”。只见朱东岑朝前挪动一小步,审视片刻,毕恭毕敬地在牌位正面上方轻轻地点了一个圆圆的红点儿,然后4人躬身退步,众孝子叩首还礼,“点主”仪式就此结束。
之后,“点主官”朱东岑被“大佬知”请为座上宾,众人相陪,喝酒吃饭、气氛甚是热情。当时的懵懂少年朱问哲羡慕爷爷的风光,曾好奇地质问爷爷:“人家请您这么隆重,您为啥只划了一个点儿,未免太不值得了吧!”
朱问哲的爷爷及陪同人听后,笑而不答。朱问哲长大后,才明白“点主官”是在牌位写好的“某某之神王”的“王”字上面点上一点儿,“王”便成了“主”,“神王”即成了“神主”,意为立神主祭逝者,愿先人黄泉上位、人间永存。
刘厚珉